• 科技城概况
  • 创新历程
  • 发展规划
一、绵阳科技城历史沿革 “一五”时期,国家在绵阳布局了长虹机器厂、涪江机器厂、华丰无线电器材厂、涪江有线电厂等重点项目,初步构建起绵阳以军工电子为核心的工业发展体系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、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、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国防科研院所和军工骨干企业落户绵阳,奠定了绵阳在国家军工科研生产领域的特殊地位。 2000年9月,党中央、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战略决策。国务院先后批复了《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》和科技城“十一五”“十二五”“十三五”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,成立了由科技部为组长单位、19个国家部委(单位)组成的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,国务院分管科技工作的领导李岚清、陈至立、刘延东、刘鹤先后召开14次部际协调小组会议,为不同时期科技城建设发展作出部署安排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、国务院更加重视绵阳科技城建设,2018年2月,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作出重要指示,为科技城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、提供了遵循。2022年,国家层面出台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科技创新先行区的意见,批复绵阳科技城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,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绵阳科技城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发展路径。 四川省成立以省长任组长的省建设绵阳科技城领导小组,先后召开了22次领导小组会议,专门研究解决绵阳科技城建设重大问题。2019年,省委、省政府印发《关于推进中国(绵阳)科技城加快发展的意见》。2021年,经中央编办、省委编委同意,设立绵阳科技城党工委、管委会,作为省委、省政府派出机构,规格为正厅级。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“支持中国(绵阳)科技城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”“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”的重要部署,强力推进科技城发展。绵阳科技城始终牢记国家使命,积极服务国家战略,紧扣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目标任务,拆壁垒、破坚冰,探新路、开新局,科技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。 二、绵阳科技城建设成效 (一)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总数达到650家,评价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700家,省级瞪羚企业16家。建成国省级重点实验室30家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家、工程研究中心(工程实验室)27家、企业技术中心129家。组建国家卫健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、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,中国(绵阳)科技城航空动力科技创新中心建成投运,成立中国(绵阳)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,四川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创新服务平台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奖励14项,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7.15%,保持全国城市领先、全省首位。 (二)科技创新活力全面激发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,持续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,不断深化科技领域“放管服”改革,推进西南科技大学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、绵阳农科院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改革试点,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。创新实施科技助理制度,从院所、高校和企业选拔两批共计53名年轻科研工作者担任科技助理,合力推进“招院引所”、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。高质量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,在全国复制推广改革经验9条,揭榜4项国家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。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绵阳区域中心制定发布通用国家标准9项,建成省级院士(专家)产业园2个。  (三)科技创新资源广泛汇聚。围绕打造国防科技工业人才高地,提升人才吸引力和城市竞争力,制定发布“人才十条”“金十条”等新政,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,实施“绵州育才计划”“博士后培养计划”“科技城人才安居工程”。高质量建设院士小镇,“两院”院士达30名,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24.8万。成立科技城人才发展集团,全国首个职业能力建设创新改革先行区落地绵阳。与成都共建全国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,科创基金小镇正式开镇运营。持续推进云上“两城”建设,“云上大学城”入驻知名高校17家。 (四)发展壮大高端现代产业。成为四川省首批制造强市试点,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等“1+4”支柱产业,加快培育核技术应用、激光技术等特色产业。前三季度,支柱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.8%,1—10月,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1.9%。全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达23亿元。核医疗健康产业园建成投运,激光产业园引进中国久远等项目16个。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35家,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5家。高效开展“园区提质”“企业满园”行动,出台“1+1+N”支持政策,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。 (五)高水平开放合作不断深化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,与成都、重庆以“一城四园多点”模式共建西部科技城,支撑成渝绵“创新金三角”建设。成功举办“创新金三角·智汇科技城”系列活动。加大力度“招院引所”,“航空航天星途鲲鹏创新研究院”等项目签约落地。制定“招商十条”,优化设立7个驻外投资促进中心,预计新引进项目达240个、总投资额达2450亿元以上,巨星稀土、埃克森新能源等4个百亿级制造业项目开工建设。获批建设全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市、中国(四川)自由贸易试验区绵阳协同改革先行区。大力开展全国行“三推”活动,举办“绵品出川”厦门、东莞、苏州专场系列活动,签约项目75个、金额929.13亿元。成功举办十届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,打造成为四川省、绵阳市重要的对外开放合作平台,不断扩大科技城影响力吸引力。  
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,全力以赴拼经济、搞建设、抓发展、上项目,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、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。 一是紧盯发展第一要务,发展质效显著提升。以园区为载体做强工业、以消费为重点做大服务业、以“三品”为引领做优农业。 二是坚持创新第一动力,发展动能日益强劲。大力开展“招院引所”,加快建设“云上科技城”、“云上大学城”、院士(专家)小镇、科创基金小镇,实行科技助理制度,成立科技银行等。 三是扭住项目第一抓手,发展后劲明显增强。制定“招商十条”,新引进产业项目147个、总投资1447.63亿元,其中百亿级制造业项目3个;开展城市形象推广、产业项目推介、特色产品推销,厦门首场取得良好效果。 四是用好人才第一资源,发展支撑更加有力。制定“人才十条”,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,面向全国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3572名,首批兑付人才资金3440万元。 五是打造环境第一名片,发展生态大幅改善。 绵阳将认真落实省委工作会议精神,坚决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,全力以赴稳增长、稳市场主体、稳就业,以“拼”的精神、“闯”的劲头、“创”的勇气,力争全年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至1.5个百分点。 一是勇担使命兴科技,进一步激发驱动力。以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为契机,推动“云上大学城”入驻高校20家以上,确保科创基金小镇9月运营;加快推进核医疗健康产业园、激光产业园等建设。 二是坚定不移强产业,进一步夯实支撑力。深入实施“园区提质”“企业满园”行动,加快培育三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、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、能源化工产业和食品饮料产业,抢抓产业“新赛道”,大力培育先进材料产业和机器人产业;持续开展“乐购绵州”等消费促进活动,培育百亿级特色餐饮产业集群;加快省市重点项目建设,力争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0亿元以上。 三是放眼全球抓开放,进一步提升牵引力。聚焦主导产业、特色产业,力争全年引进5亿元以上项目110个以上;加快建设九绵等6条高速公路,推动绵遂内铁路尽快开工;持续开展暖企行动,力争全年净增市场主体3万户以上。 四是千方百计引人才,进一步提升竞争力。坚持带岗上门、带编进校,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3100名以上;采取发放就业补贴、增加公益岗位等方式,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。 五是动真碰硬转作风,进一步增强执行力。大力推行“一线工作法”,构建“部署、落实、督查、反馈、改进”工作闭环,在全国找坐标、争位次,向最好的学、与最强的比、跟最快的赛,加快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,努力跑出发展“加速度”。